top of page

​目標

  • 鼓勵青年閱讀和寫作,推廣文學

  • 為香港文壇發掘新血,承繼本地創作傳統

  • 出版青年作家的佳作,紀錄香港文學的發展

​宗旨

 

繼承一貫傳統,舉辦一年一度的徵文比賽,設賽前講座與展覽等活動,令文學更為普及。


藉大小講座激發青年創作意欲,同時培養其閱讀興趣,提高寫作能力,培育新一代年輕作家。
為青年與作家提供一個溝通的平台,迸發創作火花。


整理本會過去的文件紀錄和資料,上載至互聯網,並於講座時展出,讓大眾認識本會歷史,從而一窺香港文學的發展。


堅持推動文學作品的出版,印製「青年文學獎徵文比賽文集」,加強閱讀文學作品之風氣。
增加發表和出版作品的渠道,扶掖文學新人。


接受海內外以華文書寫之人士投稿,促進及提供機會予本地及其他地區作品的交流。

歷史

1972年,香港大學學生會為慶祝創校六十周年,舉辦大型活動「文化節」。「青年文學獎」(下稱文獎)乃文化節其中一個項目。文獎創立的宗旨,不是宣傳「反暴力」、「清潔香港」等口號,而是鼓勵青年創作。文獎初期提倡寫實文學,希望創作能反映社會現實,表達人生的體驗。八十年代中期之後,隨著文學觀的改變,文獎重點改為放在鼓勵創作上,對反映現實和純為藝術而創作的文學作品同樣鼓勵。縱然文獎創立初期提倡寫實文學,但文獎從來沒有規定參賽作品的題目和類型,讓參賽者擁抱更大的創作空間。

  

首屆比賽共有三百多篇來稿,評判從中選出了五篇得獎作品。至第二屆(即1973年),港大學生會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合辦。從此,徵文比賽由兩大合辦,加強了比賽的代表性。及後,比賽劃分了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與報告文學五組,以鼓勵青少年創作一些重要但被忽略的文體。至本屆,已共有十一個組別,八種文體,供廣大青年投稿競技。

  

在五十餘年的歲月裏,文獎除了舉辦徵文比賽及出版文集外,還舉辦文學講座、電影/步行籌款、文學營、文社及文學創作研習室等,為香港青年提供了不少文化藝術活動。文獎的資金及人力並非經常足夠,第四、十一、十五、十七、廿一及廿八屆之徵文比賽皆因此停辦。全賴各界(包括一眾參賽者、作家、贊助商和歷屆幹事)幫助與支持,文獎才得以將傳統延續,並發展成一個具規模的文學組織。

  

青年文學獎已正式走完五十年,向下半世紀前進,未來一年將會是新的篇章。本協會一直在普及文學的道路上一往直前,興幸的是有不少志同道合者在途中加入與幫助,青年文學獎才能越過大小風雨,繼續前行。與此同時,本會亦不會放棄創新,為這個充滿年代感的組織注入新思想、新風氣,更好地走下去。

bottom of page